献礼50周年丨老码头故事留声机(二)
发布日期:2023-02-28 来源:镇海港埠有限公司(内网) 浏览量:44

我是煤炭队门机点检工项英杰,自从1976年12月招工进单位已经有42个年头,是一个典型的50后,一直与门机打交道。

大家可能不知道,1979年初煤码头开始投产后,不到一年,就遇到了严重的航道回淤问题。

那会儿5000吨级的船开进来都会搁浅,只能在锚地减载后进来。

1980年初,交通部因为航道回淤下达了暂停镇海港区建设的通知,还冻结了资金,大家工资的发放成了最大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230228083520

那时候大概有一个月没发工资,大家多少有点担心煤码头的处境。时任公司领导张国民告诉我们码头遇到了困难,但是他相信航道回淤问题一定有办法解决,工资他会找局劳资处借,希望大家坚持一下。虽然那会儿大家经济条件都不好,但真的把码头当成了第二个家,经过领导这么一说,大家决定勒紧腰带和码头一起扛。

后来,听说局劳资处不愿意借钱给我们,但是指了条明路——北仑有一批生锈的钢管需要除锈,一根20几米长的钢管能有50元的利润,1000根下来,我们也有5万元的收入了。时间紧任务重,三个月的时间,钢管都要除锈完成。最后分配下来,无论男女每人2根钢管。为了能顺利完成任务,我们这群小伙子自发帮大姑娘们除锈,最后按时完成任务,发不出工资的窘境算是过去了,而且还促成了不少姻缘。

微信图片_20230228083526

令人欣喜的是,在1980年10月底,航道疏浚整治成功,万吨级煤轮“红旗110”将要靠泊煤码头。听闻这个消息,我们都兴奋不已,这之前我们码头可从来没有来过那么大的船啊!那时,张国民和煤炭队队长胡明星等来到我们身边进行动员:“这是第一艘万吨级煤轮,能不能卸好它,关系到我们煤码头今后的发展。我们一定要争口气!”

那年我21岁,作为门机司机的我无比荣幸能参与到这次接卸中去,靠船前几天大家就自发对门机、皮带机进行全面的检查、调试,摩拳擦掌等待着“红旗110”的到来。

11月4日上午,伴随着“呜呜呜”的鸣笛声,“红旗110”载着8730吨煤炭顺利驶入煤码头。这艘船长134米宽18.6米,有5个舱位,在当时看来真是了不起的“大家伙”了。十一时许,舱盖板陆续打开,我和同事们迫不及待地操作起门机来,看谁能把煤卸的又快又好。

微信图片_20230228083529

但是这艘船的船型不是很好,舱壁上都是用来加固船体的“肋骨”,“肋骨”之间嵌满了煤炭。而且船螺旋桨在船尾,隆起的传动轴直穿货舱,将每个舱分为狭窄的两部分,每部分只能容纳抓斗勉强经过,每举一次抓斗我都格外小心,生怕撞坏这个“贵客”。

那时没有推耙机,抓斗抓不了的煤全要靠人力铲。我是团员,时任团支部书记翁继学早早通知我们安排时间与装卸工班一起到舱内铲煤,帮助提高接卸效率。时间就是效益啊,我的心火热!

白班一结束,匆匆扒了几口饭,我和同龄人拿起铁锹下舱去了。分散到各舱四角,四人一组,开始将煤铲到煤网上。不一会儿,我们个个灰头土脸、满身大汗。“肋骨”之间的煤炭最难铲,但越难我越能使出力气。等到爬出船舱,我和大家都乐了,原来全身黏着煤的我们在夜色下成了“非洲黑人”。

微信图片_20230228083532

就这样,大家一鼓作气,“红旗110”在25小时内接卸完毕,比计划提早了整整10个小时。煤码头的作业能力得到了一致好评!我兴奋极了,感到自己能够为港口发展挥洒汗水是那样有意义。更令我难忘的是,那一年,镇海港区走出了困境。

岁月飞逝,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见证着作业条件变得越来越好,包括如今舱壁光滑、舱口宽敞的船型,舱内基本都是推耙机或装载机作业,种种变化令我心潮起伏。这么苦的日子都挺过去了,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了我们。我坚信,我们港口一定能发展得更好!